闷热难熬的三伏经淅淅沥沥、滴滴答答几场秋水的洗濯,终于又回到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的秋景,一羽孤雕又在月黑天高的夜晚,站在高高松枝上“十九都人,苦,十九都人,苦”的啼鸣在静寂的夜空回荡。
十九都就是当今4A级风景旅游区陈溪乡,昔日是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 的穷乡僻壤。据传孤雕是饿死的童养媳的化身。可世世代代陈溪山民,却在山里山湾里湾的崇山峻岭中生息繁衍,历炼出铁腿钢骨,创造出林林总总的求生方式,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形形色色的食品,譬如烤洋芋艿,就是当今深受山外游客青睐的美食。
洋芋艿,就是马铃薯,原产于秘鲁和玻利维亚,明代郑和下西洋后,漂洋过海来到中国,深受中国百姓喜爱,全国各地都有种植,只是称谓各不相同,最著名的是山西人叫的“山药蛋”,后来竟然形成一个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,称其为“山药蛋派”,其成员有西戎、束为、马烽、胡正等许多作家。而陈溪山民因马铃薯与大芋艿相类似,都是块茎植物,又是外藉,故世称“洋芋艿”。
陈溪,山多、坡多、旱地多,洋芋艿是舂播作物的首选,它产量高,周期短,且全身是宝。惊蛰前后下种,芒种后收获。刚掘出的鲜芋艿,淀粉充足,可作菜肴,佐以笋丝干、咸菜、洋葱,或汤、或炖、或烩,味道鲜美可囗;若加上几粒麦汤圆,就变成洋芋艿泡饭,成了早、晚两餐的主食,“糠菜半年粮”就是这个意思;其茎叶和果实是喂猪的最佳饲料。若待上两个月,大暑即至,却是“麦熟无破箩,稻熟无太婆”夏收夏种时刻,洋芋艿渐渐干瘪,淀粉逐渐糖化,烤洋芋艿正当时,成为陈溪农家最普遍的点心。
其实,烤洋芋艿在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,是低档食品,不能充当招待客人的点心,偶尔配上甜咪咪的黄南瓜,权当一餐点心也是本家无奈之举。时光流经到大田承包后的1984年,洋芋艿身价陡跌,沦为猪饲料。那么当下何以身价百倍,居然擢升至美食之列?静思之,其因有二。
资料图。CFP供图。
“物以稀为贵”。当今农村个体养猪户绝迹:不养猪,大灶敲倒,换成电饭堡,煤气灶;不养猪,南瓜、洋芋艿、番薯等杂粮种得很少。目前农村烤炙洋芋艿的大灶、大铁镬少之又少,会制作的妇女也不多了。农村的城市化,要吃几粒烤洋芋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笔者有幸,前几天公差去老家太平山,凑巧碰上同事老张的住在百官的女儿、外甥要回家,正在烤洋芋艿,邀我去品尝,我欣然前往。说实在烤洋芋艿真的费时又费力。
先把干瘪的洋芋艿浸泡,使其膨涨如初,清洗干净,放入铁镬,水与洋芋艿持平,以一斤洋芋艿半两盐的比例撒上盐,盖上镬盖猛火煮,约一小时后,热气腾腾,待洋芋艿熟透,去盖用文火烤。张师姆站立灶头,全神贯注,看洋芋艿皮色的转变,闻水蒸汽的浓淡清香,大镬铲从不同方位直插锅底,或前、或后的翻炒,时而添柴,时而退火,没有像当今烧烤那么容易,全凭传统经验,决非一朝一夕之功。约摸两小时后,见洋芋艿表皮褶皱,既有薄薄白白盐霜,且表皮不焦为上品。
张师姆是我的堂妹,年近八十,手艺由老阿婶谪传:皮不粘肉,色泽如栗,香喷喷,黄灿灿,咸滋滋,松脆爽口,入囗即化,确是小时候正宗的妈妈的味道。于我辈而言,不单是烤洋芋艿本身的味美,而是对旧时光的缅怀、追忆,大概就是乡愁的寄托吧!
其二,是反璞归真的使然,洋芋艿营养丰富,尤其伏天食烤洋芋艿好处甚多:酷暑汗多,补充盐分;洋芋艿不耐饥,易消化,润肠通便;降血压,降血脂,和中养胃;有淀粉,含钙钾,提高免疫力等,这些功效百度记载清晰,并非虚假广告之词。于当今年轻人而言,也许就是崇尚科学,追捧时尚,它毕竟是原生态、无添加的绿色食品!
任何事物,道听为虚,眼见为实,亲自品尝,才见优劣。陈溪雪花谷、墨隐居等银牌民宿,均有烤洋芋艿出售,洋芋艿是正宗的大岚优质品种,烧烤由传统厨师制作。朋友们,去陈溪尝尝烤洋芋艿吧,且那里山青水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