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文姬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首,与李清照、上官婉儿、卓文君齐名。她博学多才,精通文学、音乐、书法等。她曾作了两首《悲愤诗》,一首五言体诗,一首骚体诗。她还做了一首古琴名曲《胡笳十八拍》,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。她的作品大多带有伤感惆怅的情怀,抒发自己不幸的人生,因此力压西汉才女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卓。
蔡文姬,名琰,字文姬,又名昭姬,公元174年出生于陈留郡圉县(河南开封杞县)。她还有一个妹妹蔡贞姬,后来嫁给上党太守羊衜为妻,是西晋名将羊祜的母亲。
蔡文姬的父亲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,蔡邕博学多才,精通文学、数术、天文,擅长音乐。170年,蔡邕开始从政,历任掾属、河平县长(河南新乡辉县)、郎中、议郎等职。
178年,因为蔡邕为人正直,得罪了一些朝廷大臣和皇帝宠信的宦官,受到他们的诬陷,全家人都被流放到塑方郡(内蒙古乌海),后在五原(内蒙古巴彦淖尔)安阳县(乌拉特前旗)居住。后来依靠泰山羊氏家族,躲避到吴会(浙江绍兴),在吴地共待了十二年。
蔡文姬九岁时,父亲蔡邕在夜里弹琴,突然弹断了一根琴弦,蔡文姬立即回答说:“是第二根弦断了。”蔡邕说:“你不过是凑巧说中罢了。”于是故意又弄断了一根琴弦来考她,蔡文姬说是第四根,回答完全无误。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,蔡文姬逐渐成长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才女。在古代,称得上才女的女子,不仅要有才华,还要有美貌,所以蔡文姬长得也是相当的漂亮。
189年,汉灵帝去世,董卓把持了汉朝的朝政,听说了蔡邕的名气,就征召他入朝任职,蔡邕不愿意与董卓为伍,推说有病不去。董卓大怒,说:“蔡邕就算再骄傲,我灭他三族,也不过是举手投足的事。”又急令当地州郡官员征召蔡邕到府。
蔡邕不得已,为了家人,只好应命。蔡邕带着家人到了洛阳后,很受董卓的敬重,被举为高弟,先后被任命为代理祭酒、侍御史、治书侍御史、尚书,三天之内,遍历三台。后又升任巴郡太守,留任侍中。190年,蔡邕随汉献帝迁都长安,又被拜为左中郎将,封高阳乡侯。
192年,董卓被诛杀后,蔡邕与司徒王允谈话时,感叹董卓的知遇之恩,王允听后勃然大怒,将蔡邕治罪入狱。后蔡邕上表道歉,请求受到额头刻字、面染黑墨、截断双脚的刑罚,以求完成汉史。
太尉马日磾等人都同情蔡邕,极力劝说王允留下这位旷世奇才,王允不听。后来,王允又后悔了,想阻止去杀蔡邕的人,却已经来不及了,蔡邕已经被杀死在监狱中。著名经学家郑玄听说蔡邕的死讯后,叹息地说:“汉朝的事,谁来考定呀!”兖州、陈留当地的百姓都画蔡邕的画像来纪念他。
此时,蔡文姬已嫁与河东卫家卫仲道为妻。卫仲道是魏国尚书卫觊的二弟,卫觊是西晋太保卫瓘的父亲。263年,司马昭灭蜀时,卫瓘杀害了钟会、姜维、邓艾三位三国后期的顶级名将。
在曹操起兵时,陈留卫家卫兹散尽家财,资助了曹操。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,在荥阳汴水遭到董卓大将徐荣的伏击,卫兹力战身亡。陈留(河南开封)卫家与河东(山西运城夏县)卫家原是姬姓,属于同宗,他们两家与河北甄家、徐州糜家都是三国时期有名的、非常富有的大家族。
但蔡文姬的丈夫卫仲道,在结婚后不久便病死了,两人也没有子女,蔡文姬一直寡居在河东卫家。听说父亲的死讯后,蔡文姬便返回了娘家陈留郡圉县(河南开封杞县),为父亲守孝。
公元195年,长安的董卓旧部李傕、郭汜互相争斗,汉献帝在郭汜、张济、杨奉、董承等人的保护下从长安东归;曹操与吕布在兖州大战;袁绍与公孙瓒在幽州相持。各地诸侯割据,天下大乱。
这个时候,南匈奴单于于扶罗去世,他的弟弟呼厨泉成了单于,任命于扶罗之子刘豹为左贤王。呼厨泉趁着中原各地军阀混战之时,率军沿黄河南下,四处劫掠。
蔡文姬也被匈奴骑兵掳走,后来成了匈奴左贤王刘豹的侍妾。蔡文姬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之久,还为刘豹生下了两个孩子。
207年,曹操因为喜爱文学、书法,以前经常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交流,与蔡邕的关系很好。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,便花重金在南匈奴左贤王刘豹那里,将蔡文姬赎了回来。
蔡文姬归来后,曹操将蔡文姬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,两人生下了一个儿子,随蔡邕姓,名叫蔡袭。蔡袭长大后,封关内侯。
曹操当初花重金赎回蔡文姬时,为什么不自己纳她为妾,反而将她嫁给屯田都尉董祀了呢?曹操对女人是处女方面并不在乎,他喜欢别人的妻子也是出了名的。
曹操的卞夫人,以前是一个以声色谋生的歌舞妓女,因为才色过人,被25岁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看中,20岁的卞夫人便成为曹操的侍妾,后来生下了曹丕。在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和他离婚后,卞夫人便成了曹操的第二任妻子。
曹操的尹夫人,原先是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妇,并生有一子何晏。后来她的丈夫早逝,曹操看中了她的美貌,将她纳为侍妾,连她的儿子何晏也一并收养了。
曹操的邹夫人,原先是董卓部将张济的妻子。后来张济战死,侄子张绣统领了军队。在曹操征讨张绣时,张绣投降了曹操。曹操听说邹氏很漂亮,色心大动,不计后果地和她私通。导致了张绣重新反叛,曹操战死了长子曹昂、侄子曹安民、猛将典韦,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曹操的原配妻子丁氏是曹昂的养母,一气之下和曹操离了婚。
曹操的杜夫人,原是吕布手下将领秦宜禄的妻子,生有一子秦朗。在曹操攻打吕布时,关羽向曹操请求,在攻下下邳城后,将杜氏许配给他,曹操当时答应了。但关羽害怕曹操忘记了此事,三番五次地向曹操提醒此事,曹操都答应下来。
关羽的请求和多次提醒,引起了曹操的好奇心。在下邳城破之后,曹操就先召见了杜氏,看到杜氏果然长得国色天香、倾国倾城,就不顾关羽的反对,将杜氏纳为侍妾了,还将她的儿子秦朗一并收养了。后来,曹操再怎么笼络关羽,始终无法让关羽真心投降,与这事有很大的关系。
曹操的妻妾有记载的就有16个,25个儿子,6个女儿。不仅如此,曹操还看上过自己的儿媳妇。曹植的第一任妻子崔氏,出身于名门望族清河崔家,长得相当漂亮。在一次观礼时,崔氏衣着华丽,更显华贵美丽,但曹操看到后却勃然大怒,认为她有违节俭的政令。
回家后,崔氏就被曹操赐死了。有人认为,崔氏之死不是曹操小题大做,是曹操在警示曹植,魏王世子之争已定,曹丕当了世子,曹植就不要再有其他的想法了。曹植文人气息太重,还比较任性,曾在酒后违背了曹操禁止在禁道上纵马乘车的禁令。
但真实的情况是,崔氏嫁给曹植后,曹操也看中了崔氏的美貌,曾三番五次地向她暗示,但崔氏并不上钩。在那次观礼时,曹操看到崔氏衣着华丽,美丽大方,与曹植如胶似漆,大秀恩爱,便怒火中烧。
回去后,曹操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内,自言自语地说要如何对付崔氏,最后决定以崔氏违背他节俭的政令,将她赐死。但曹操的话被陈姬听到了,陈姬是曹操侍妾中年龄最小的一个,平时最受曹操的宠爱。
曹操发现陈姬在偷听后,立即将她斩杀了,以免自己图谋儿媳妇的事被人知道。曹操为了保密,连自己最宠爱的侍妾都杀死了,可见崔氏之死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曹操如此好色,当初在重金赎回蔡文姬后,为何没有将蔡文姬纳为侍妾呢?原因只能出在蔡文姬身上。年轻时的蔡文姬,既有才华,又很漂亮,曹操对她也很爱慕。但那时的曹操还未大权在握,身份地位都不高。在追求蔡文姬的过程中,败给了河东卫家的卫仲道。
但卫仲道结婚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,蔡文姬也被匈奴左贤王刘豹掳走,还为刘豹生下了两个孩子。但蔡文姬只是刘豹抢来的侍妾,因为匈奴王的王妃都被称为“瘀氏”,而蔡文姬却没有这样的称呼,所以刘豹并没有将蔡文姬立为王妃。蔡文姬在匈奴的地位并不高,生活的也并不好。
公元207年,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,统一了北方,斩杀了乌桓单于蹋顿,灭掉了乌桓,威震南匈奴。曹操一直对蔡文姬念念不忘,听说了蔡文姬的遭遇后,又想起她以前的美貌和才情。在对她同情怜爱的同时,立即派出使者,花重金在匈奴左贤王刘豹处,将蔡文姬赎回。南匈奴惧怕曹操的实力,便将蔡文姬放归了。
但蔡文姬此时已经34岁了,在匈奴蛮荒之地风吹日晒,姿色大减,又生过两个孩子,性情大变。曹操见了后,再也没有了当年对蔡文姬的那种爱慕之情。曹操是好色,也喜欢人妻,但他喜欢的都是绝色美女,此时的蔡文姬他已经看不在眼中了。
况且,曹操如果纳了蔡文姬为侍妾,如何面对河东卫家。于是,曹操便将蔡文姬许配给了屯田都尉董祀,以示自己对蔡文姬毫无非分之想。但自此以后,曹操对蔡文姬的态度大为转变,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的热情。
不久,蔡文姬的丈夫董祀犯了法,应当被斩首,蔡文姬去找曹操求情。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客人,听说蔡文姬前来,就对满堂的客人说:“蔡邕的女儿就在外面,今天让大家见一见。”
蔡文姬披头散发、光着脚,向曹操叩头请罪,说话条理清晰,情感悲伤哀痛,在座的客人都为之动容。但曹操仍未动容,还想难为蔡文姬,推说:“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,我又能怎么办呢?”摆明了不想给蔡文姬办事。
蔡文姬说:“你马棚里有好马成千上万,勇猛的士兵不计其数,还不惜一匹快马,和一个士兵来拯救一个快要死的生命吗?”曹操被逼得没办法,当着众人的面不好再说什么,只好赦免了蔡文姬丈夫的罪。曹操又见天气非常寒冷,蔡文姬没有穿鞋还披头散发,面子上过不去,才赐给了蔡文姬头巾、鞋子、袜子。
蔡文姬并非没有头巾、鞋子、袜子,而是她在匈奴那12年,吃的苦太多,已经习惯了披头散发、光脚的生活。所以,曹操当时见了蔡文姬后,热情大减,甚至有点讨厌她,因此这时还想刁难她。
但等蔡文姬戴上头巾,穿上鞋袜,梳洗打扮后,又恢复了以前的几分美貌,曹操对她又感了兴趣和热情,问她:“听说你家中以前有很多古籍,现在还能想起来吗?”蔡文姬说:“当初父亲留下的书籍有四千余卷,但因为战乱,保存下来的很少。我能记下来的,只有四百多篇。”
曹操说:“你就先留在我府中,我派十个人来陪夫人写下来,可以吗?”曹操此话不仅是想得到那些书籍,还想得到蔡文姬的人。蔡文姬从匈奴回来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如果曹操真的喜欢那些书籍,为什么不当时就让蔡文姬写下来呢?
蔡文姬说:“男女授受不亲,你给我纸和笔就行。我回家一个人写出来,交给你就是了。”曹操自讨了个没趣,便放蔡文姬回家了,以后再也没有纠缠过蔡文姬。蔡文姬回家后,将自己记下的书籍内容写下来,送给了曹操,没有一点错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