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释义】
韦编指古人在竹简上写书,再用熟牛皮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。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,治学刻苦。出自西汉司马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【成语典故】
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、教育家。春秋时期,诸侯争霸,不断发动战争,西周建立的礼乐制度和社会秩序已经岌岌可危。面对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,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,不断向各国君主推行他的仁政主张,并期望君主施行王道而不是霸道。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受尽磨难,他的主张并不受急功近利的各国国君们的重视。
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,他收徒讲学,有教无类,打破了当时官府、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。据说他有弟子三千,其中最有才能、最贤德的有七十二位,这些弟子也各有成就,对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后来,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把孔子的言行与思想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,就形成了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《论语》。
到了晚年,孔子致力于删节、修订古代著作,如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,它们后来被合称为“六经”。他在研究《易经》上花费的精力尤其多,并进行了许多注解。由于翻阅的次数太多,穿竹简的牛皮绳子被磨断了多次,这便是“韦编三绝”的来历。
【文化内涵】
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写材料,为保存古代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。我们现在针对图书有一个专门的量词“册”,无论是字形还是最初的意思,都是编在一起的竹简,经典的“典”字则是指双手捧着竹简的样子。
古代想要在竹简上写字,还需要对竹子进行特别的处理。因为竹子含水量很高,为了防止以后变形和虫蛀,所以要先用火烤脱水才能用于书写。烤制过程中竹子会冒出很多水珠,人们称之为“汗青”,后来人们便将“汗青”引申为史书,比如文天祥的诗句就写过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经过处理的竹子会由青变黄,这个过程也被称为“杀青”,现在这个词又被引申为一部著作或者影视作品的完工。
竹简处理好后人们会在内层写字,因为外层太光滑,不容易保留墨迹。写完后再用牛皮绳把散竹片编在一起,就成了一卷卷的书。竹简写的书非常沉重,难以搬运,所以古代说藏书丰富便用“汗牛充栋”来形容,意思是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,存放时可堆至屋顶。
【代表文物】
由于牛皮绳子不如竹简耐久,所以出土时它们都已朽断,只留下散乱的竹简残片,这就给人们辨识竹简内容留下了巨大的挑战。迄今为止,仍有大量竹简无法被正确排序,上面到底保存着什么样的历史信息,隐藏着多少历史奥秘,只能留待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去研究和发现了。